时间:2023/4/11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我们熟悉的大运河,是一条南北向的人工河流,由北向南,把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等几大水系串在一起,极大地便利了水路交通与运输。

公元7世纪初,在隋炀帝指挥下,大运河第一次全线贯通——这条运河,以东都洛阳为中心,北至涿郡(今北京)、南达馀杭(今杭州),是我们熟悉的“京杭大运河”的雏形。

世界文化遗产——中国大运河

那么,问题来了:大运河南达杭州,所以它的终点就是杭州吗?

一、真正的终点:会稽

隋炀帝开凿贯通的运河,北至涿郡、南达馀杭——但显然,这还不是她的全部。

早在秦始皇在位时,便开凿过一条人工运河——灵渠。这条灵渠,把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连接在一起,到隋唐时期,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:当时两广物资北运,通常会经过灵渠入长江,顺流而下,集中到扬州,再统一北运。

而在杭州/钱塘江以南,也有一大片区域,这片区域有一个大家马首是瞻的老大——会稽。

吴、会分治前的会稽郡示意图

东汉永建四年(),吴、会分治,原来的会稽郡以钱塘江为界一分为二,北边单独成立了吴郡(治苏州),南边还叫会稽(郡,治山阴)——其行政中心,便在今天的绍兴市区。此后,会稽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。

永和五年(),马臻开凿鉴湖;西晋末年,贺循又主持开凿了西兴运河……到东晋、南朝时,萧绍平原已是一片沃野,成了南方的“粮仓”。当时,晋元帝曾嘱咐会稽太守诸葛恢说:今之会稽,昔之关中,足食足兵,在于良守。会稽的富饶与重要性,由此可见一斑。

我们中学都学过《兰亭集序》,“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”——当时的名士,如王羲之、谢安等人,都集中在会稽郡的山阴县,喝酒作诗。为什么是会稽呢?因为那里繁华富饶啊!

兰亭景致

当时的会稽,包括了今天杭州萧山、滨江,绍兴,宁波在内的大片区域,地域广阔,又是沃野千里、良田万顷的“江南小关中”,自然会受到统治者的重视。

另一方面,会稽与馀杭隔江相望,今天开车过钱塘江,不过是十几分钟的事儿——当时江面虽然要宽阔一些,但水运干线的终点,岂有弃会稽就馀杭之理?

隋炀帝是暴君,可不是昏君,人家都把运河挖到钱塘江北岸了,怎么会忘记比馀杭更重要的会稽呢?显然,隋炀帝凿通的这条运河,终点放在会稽,更合理。

隋朝中期江浙一带行政区划示意图

隋朝的运河,是分段挖的。其中,从镇江到杭州的这一段,叫作江南河(或称江南运河)。对于开凿江南河的工程,《资治通鉴》载:

大业六年()……敕穿江南河,自京口至馀杭,八百馀里,广十余丈,使可通龙舟,并置驿宫、草顿,欲东巡会稽。

《资治通鉴》的作者司马光,在整理了各种史料后,明白地告诉我们:隋炀帝开凿运河,虽然挖到杭州为止,但其真正的目的地——是绍兴!

水乡绍兴

江南运河挖到杭州就够了,毕竟,过个钱塘江就能到会稽。当时的会稽,水道纵横,兼且有贺循等人开凿的西兴运河(浙东运河的前身),从钱塘江南岸到会稽郡治,那是分分钟的事。

既然交通线顺畅了,那隋炀帝就可以和历代皇帝一样,南巡会稽(当然,征辽东的工作太忙,最后没去成会稽)。

南巡会稽,别小看了这几个字,这可是历代统治者津津乐道的事——

绍兴古纤道,始建于唐代中期

二、会稽:皇帝汇报工作的地方

《史记秦始皇本纪》载:

(秦始皇三十七年)过丹阳,至钱唐。临浙江,水波恶,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。上会稽,祭大禹,望于南海,而立石刻颂秦德。

公元前年,秦始皇开始了生命中最后一次出巡,这次出巡的南端终点,正是会稽。他顺长江到达丹阳后,便沿着当时的水道(这是江南运河的祖宗!)向钱塘江进发。虽然途中遇到了点挫折(钱塘江太闹腾),绕了几十公里的路,但还是成功渡过钱塘江,抵达此行目的地——会稽。在会稽,秦始皇举行祭祀典礼,向大禹汇报自己的工作成绩。

南巡会稽,让皇帝非常满意,因为传说中的圣贤——大禹,这回知道了秦始皇的功绩,从今以后,还会主动帮他守护那块“颂秦德”的石碑……

(秦)李斯《会稽刻石》的拓片

秦始皇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、中央集权的帝国的缔造者,他的一举一动,都会引来后世的效仿。这次南巡会稽,举行典礼祭祀大禹,便成为后代的榜样。

在秦始皇身后,我们看到了《资治通鉴》的记载,隋炀帝下令开凿镇江到杭州的江南运河,主要是想“巡会稽”(向大禹汇报工作)。

不过,隋炀帝不是第一个,也不是最后一个“巡会稽”的帝王。

俯瞰大禹陵

清朝的两位皇帝,前后各有六次南巡,其中尤以乾隆皇帝的“六下江南”最为人所诟病。

我们来看,乾隆第一次南巡是怎么走的:

乾隆十六年()正月十三,大家伙儿从北京出发,陆路经直隶、山东到江苏的清口(今清江市),渡黄河;接着,乘船沿运河南下,抵达杭州。游览一番后,乾隆帝渡钱塘江,至绍兴,祭禹陵。然后,北返。

没错,乾隆也同样是把会稽(绍兴)当作南巡的终点,向大禹汇报工作去了……

年轻的乾隆皇帝

当然,历史上的乾隆皇帝,并不是心血来潮想南巡、祭大禹的,他的南巡,其实是在学他爷爷!

他爷爷是谁呢?就是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。

康熙在位时,也有六次南巡,其中便有一项保留节目(当然不是每次都上演):上会稽,祭禹陵。这种套路,全都被他的乖孙子学了去。到乾隆皇帝那儿,他也来了六次南巡,而且第一次便去了会稽、祭了大禹……

从秦始皇到康熙、乾隆,这些皇帝南巡,都是沿着水路,最后一路走到会稽(绍兴),向大禹汇报自己的工作成绩。

甚至,在民国五年()8月,孙中山先生经由杭州到访绍兴时,刚发表完演讲,便马不停蹄地去了大禹陵,向大禹汇报自己的工作。

不过,孙中山的行程与前面几位不同:他在离开绍兴后,没有立即北返,而是继续往东,去到了今天的宁波、舟山。去宁波、舟山干嘛呢?考察海事——而海事,就和绍兴无关了。

绍兴迎恩门

三、运河终点是怎么变成杭州的?

会稽(绍兴)的衰落,与海事有很大的关系。

唐开元二十六年(),唐廷决定,析会稽(当时已改名为越州)东部之地,设明州(今宁波)。原来,当时海洋贸易逐渐兴起,而明州地濒东海,是一个天然的港口,因此,唐廷便做出了这个决定。

如此一来,绍兴所管辖的区域少了一大块,实力大减。

唐代中期的浙江周边行政区划,此时明州(宁波)已从越州(会稽)分出

与此同时,钱塘江北岸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变化,苏锡常、杭嘉湖一带的粮食生产,逐渐赶超了会稽一带,到南宋时期,甚至出现了“湖苏熟,天下足”的谚语。

于是,昔日的会稽腹地——绍兴,没落了。

当年的绍兴,是南方的“粮仓”,是“江南小关中”,而到了宋代以后,绍兴变成了沟通运河水系(杭州)与海洋贸易(宁波)的中转站,逐渐失去了运河南端终点的地位。

当然,即使是在宁波、杭州崛起之后,绍兴在交通上依然扮演过重要的角色。

南宋时,由于整个北方被金人占领,南方的朝廷必须大力发展海外贸易,以弥补财政收入上的损失。因此,以临安(今杭州)为中心,经明州(今宁波)出海,或转由泉州、广州出海的海外贸易线路,便成了当时最繁忙、最重要的交通线路之一。

在这条线路上,绍兴介于临安与明州之间,自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那条起自西兴、终于镇海的浙东运河,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。

浙东运河示意图

但是话说回来,宋代以后,无论当时的绍兴有多繁华,她的定位已经不一样了:过去,她是粮食生产基地,是物资北运的“大后方”,但在宁波全面崛起之后,绍兴就变成内河航运(大运河)与海运之间的中转站了。

绍兴的过往逐渐被淡忘,那段与物资北运相关的记忆,逐渐被新的身份所取代。

与此同时,既然隋炀帝、元世祖主导的运河工程,都是挖到杭州为止,那人们就乐得接受一个新的“事实”:杭州,就是大运河南端的终点……

被当作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的拱宸桥

余论

清朝康熙、乾隆南巡之时,人们已经不再认为绍兴是大运河的终点,相反,“京杭大运河”的称谓已经成为一种共识——大运河,就是从北京流到杭州的。

留给绍兴的,只有当年秦始皇上会稽、祭禹陵,向大禹汇报工作的记忆了——

很遗憾,康熙、乾隆二帝南巡,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:他们虽然像秦始皇一样向大禹汇报工作,但却绝没有放眼全球、融入海洋文明时代的魄力,在祭完大禹之后,便匆匆北返——比起孙中山,在祭完大禹后,继续考察宁波、舟山海港建设——康乾二帝,毕竟是无足称道……

今日宁波港

回顾历史,大运河终点的“变迁”(其实更多的是人们观念的变化,而非交通线本身),是海洋贸易兴起以后的自然结果。

曾经的“江南小关中”——会稽,在帝国的水运体系中扮演着南端终点站的角色,但当她的邻居纷纷崛起之后,她的地位便逐渐下降,夹在中间,难以施展。

不过,我们不要忘记,今天,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货物,可以通过浙东运河到宁波港出海,而绍兴无疑是浙东运河的主心骨——这,将会是绍兴复兴的一大契机!

昔日大运河的终点——绍兴,会借浙东运河与海洋贸易之力,再现大运河终点的辉煌吗?

让我们拭目以待!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linanzx.com/lasjt/12552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