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/2/24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年12月,在省里召开的一次会议上,我见到市规划院的华芳女士,她告诉我:国家对申遗后的大运河保护力度和历史文化的挖掘更为重视,希望我能在这方面做点工作。我告诉她:上塘河上的半山桥(衣锦桥)是一座建于唐代的桥,她说:那么对这座桥的历史文化能否挖一挖?不挖不知道,一挖可真的把一些陈年老古董挖了出来。年的拱墅区地名志载:半山桥,原名衣锦桥(上图),建于唐贞观年间(-),距今已有余年历史。据传:皇帝旨意,在半山前上塘河建一桥,为标榜皇恩浩大,取名依君桥。上报京都,朝廷大臣认为“君”是万岁,把“君”字刻在桥上,对君不尊,故改名衣锦桥。昔日这一带为杭州城和笕桥、彭埠等到半山的必经通道。因该桥北依半山,故当地民众呼为半山桥。又据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《杭州市区文物保护单位图录》:衣锦桥又称半山桥。据年出土于桥腹的清乾隆年间(-)所镌之《衣锦桥重建记》碑载:衣锦桥始建于唐僖宗二年(),毁于南渡之末,复建于元世祖时(-)。明天启三年()桥将圮,进行修茸。乾隆四十三年()重建。年,该桥又经整修。图为年出土于桥腹的清乾隆年间所镌之《衣锦桥重建记》碑文从杭州市文保所的相关记载我们得知:此桥始建于唐僖宗二年,而非唐贞观年间。于是我按图索骥,又查了《隋唐名郡杭州》,查到唐僖宗(-)年间的杭州刺史有三位:分别是李邈、临安人董昌和临安人钱鏐。李邈这位刺史的身份不一般,他是唐代宗李豫的第二个儿子,是宗室之人。所以民间所传“万岁旨意,标榜皇恩浩大,取名依君桥……改为衣锦桥”是不无道理的。衣锦桥(半山桥)桥柱上刻有一副对联:“欲泛仙槎向何处;偶传红叶到人间”。桥联一般是指桥所在的方位和所起的作用。但衣锦桥的桥联却与众不同,这是一则与“红叶题诗”美好传说相关的唐代人文故事。作联者可能是位熟悉杭嘉湖一带历史文化的人士。他将唐代诗人、海宁人(一说海盐)顾况(-)“红叶题诗”的故事搬了出来。相传,唐天宝年间(-),诗人顾况在京城宫苑旁,捡到了宫女从上阳宫水道流到水池的一片红叶,红叶上写了一首诗:“一入深宫里,年年不见春,聊题一片叶,寄与有情人。”顾况于是也用红叶写了一首诗,然后将这片红叶传进宫里,让人想不到的是——真的到了之前红叶写诗的宫女手中。不久,就发生了历史上的安史之乱,顾况在战乱中到宫中找到这名宫女,两人逃出了上阳宫,并结婚,还白头到老。为考证顾况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故事,我从《全唐诗》二百六十七卷顾况的诗中,先是找到了顾况写临平一带山水洞壑、田园风物的杂诗十四首。因临平与半山相近,从诗意来分析,顾况有可能到过半山。尔后,还真的查到了《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》:“花落深宫莺亦悲,上阳宫女断肠时。君恩不闭东流水,叶上题诗寄与谁。”看来“欲泛仙槎向何处;偶传红叶到人间”的出处,在顾况身上。为查阅半山桥桥联的史事,我又通过钟毓龙老先生的《说杭州》,赫然见到了巾帼英雄秋瑾到过半山娘娘庙的往事。传秋瑾曾到此庙,题一联曰:巍巍肝胆女儿,有志复仇能动石;衮衮须眉男子,无人倡义敢排金。拜读秋瑾女士正气浩然的联语,忽而使我想起秋瑾的盟姐妹徐自华、徐蕴华是桐乡石门人,秋瑾是到过他们家的。囿于当时的交通条件,秋瑾走水路到石门,经过半山,敬谒半山娘娘庙,不是没有可能的。从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《暮春上塘道中》:“店舍无烟野水寒,竞船人醉鼓阑珊”,可知从上塘河过半山到石门是一条传统的水路。秋瑾留给半山娘娘庙的这副对联,当为镇庙之宝了。真是:唐代传奇唐代桥,又闻侠女到此庙。半山自古留胜迹,英雄相伴桥更骄(注:桥畔有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塑像)。附注:日前到半山桥,桥柱上的对联,由于岁月的沧桑已漫漶了,只得将清代光绪年间刻印的《西湖楹联》中的半山石桥柱联用上。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linanzx.com/lasly/13988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