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4/12/27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中科爱心救助 http://www.gpitp.gd.cn/bing/20180522/86368.html
如今,很多年轻人在外工作打拼,异地他乡,总让人有漂泊不定的感觉。于是这样一句话很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鸣:有家的地方没工作,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;他乡容不下灵魂,故乡安放不了肉身。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,越来越多人进入大城市,肉身不在故乡已然是事实,可是他乡真的容不下灵魂吗?古代也有比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,多数是政治原因。比如南宋诗人林升写的脍炙人口的《题临安邸》,是他在杭州一家酒店里写的一首诗。山外青山楼外楼,西湖歌舞几时休?暖风熏得游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。大意是,西湖边上的青山与阁楼连绵不断,歌舞也不停歇,温暖的风让游人沉醉,把杭州当成了汴州。汴州是北宋的首都,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。这里要交代下时代的背景,靖康元年(公元年),北方的少数民族金人南下攻下了北宋都城汴梁,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俘虏,赵构逃到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,偏安一隅。你看,这首诗里不仅没有国破家亡的仇恨,不像岳飞那样写“靖康耻,犹未雪,臣子恨,何时灭”,反而是一派歌舞升平,人们把杭州当成了第二个故乡。当然很多人说,这首诗是有讽刺意味的,讽刺的就是权贵们苟且偷安,只顾寻欢作乐。宋代“重文轻武”的国策为后期埋下了祸根,在军事实力上的不足,使得国运转换,时代变动之际,很多北方人南下,不得不选择安放肉身和灵魂。宋代之前的唐代,也经历了一次影响国运的战乱,那就是安史之乱。大诗人杜甫对这场战乱的记录尤为珍贵。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四年,杜甫写了一首诗《月夜忆舍弟》。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此时的杜甫身在甘肃天水,而弟弟们分散在河南、山东,这正是安史之乱的征战之地。杜甫在诗中听到的是戍鼓和雁声,恰逢白露节气,他看到天上的月亮,写出了“月是故乡明”。现在的人爱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,而多年前的杜甫说,还是故乡的月亮比较圆。究其原因,还是因为亲情的纽带,那里有自己灵魂的寄托。诗中写道,在战乱中弟弟们都分散了,生死未卜,即使寄了书信也很难送到,毕竟战乱还未停息。对于古代文人来说,无论是遭逢战乱、贬谪,还是游学做官,都要离开故乡,走过很多地方。有的人由于经历官场的起起落落,对于故乡与他乡的关系也有新的感悟,在心态上看得比较开。这里比较典型的是白居易。我们知道白居易的名篇《琵琶行》写于被贬江州司马之时,江州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。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”,在这里白居易把自己写成了沦落天涯之人,还是有很多委屈和心酸的。几年后,白居易升任忠州刺史,写了一首诗《种桃杏》。无论海角与天涯,大抵心安即是家。路远谁能念乡曲,年深兼欲忘京华。忠州且作三年计,种杏栽桃拟待花。这首诗开头就发出感慨,无论身在哪里,心安的地方就可以算作家。离家太远听不到家乡的小曲儿,年纪大了慢慢都快忘记了京城的繁华。所以白居易说还不如在这里安心呆三年,种下桃树和杏树等待来年开花。相比于江州司马时期,此时的白居易就已经乐观了很多,“大抵心安即是家”在白居易别的诗歌中也有类似的表达。在《初出城留别》一诗中,他出城告别亲友,写了这样一句:我生本无乡,心安是归处。白居易的这种达观的态度也影响到后人,苏轼还化用了他的诗写出了《定风波》一词。其中有一句:试问岭南应不好,却道,此心安处是吾乡。苏轼借一位歌妓之口,说出了“心安处是吾乡”的旷达态度,对于苏轼本人来说也同样适用。苏轼在政治上不得意时,被一贬再贬,最后贬到了如今的海南岛。那时生产力条件低下,没有飞机高铁,南方偏远之地并不适合生活,再加上医疗条件落后,海南岛对于苏轼来说可是九死一生的地方。然而几年后当他被赦免,乘船离开海南岛时,苏轼是怎样的心情?他在诗中写道:九死南荒吾不恨,兹游奇绝冠平生。意思就是即使在这南方的荒蛮之地九死一生,但是自己并不后悔,因为在这里看到的奇特风景此前的人生中绝无仅有的。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linanzx.com/lasrk/13836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