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4/12/30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《永遇乐.京口北固亭怀古》辛弃疾

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,孙仲谋处。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

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。四十三年,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凭谁问,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

这篇《永遇乐.京口北固亭怀古》被认为是辛弃疾诗词里最具传唱度的作品。很多人都不知道,这首词是辛弃疾66岁高龄所作,而这首词两年后,诗人也在遗憾中辞世,死前大喊三声“杀贼,杀贼,杀贼”。

总而言之,这首词把历史现实,时间空间交织起来,从古代到今天的对比,从胜利到现在的失败的对比,全诗没有叙事,却有指斥时事,恰到好处,辛弃疾不愧是人中词龙。一首新词也是当时历史和社会的写照,英雄无用武之地,权臣当道,官僚横生,一个国家的运作机构如死水一潭,毫无生机。

嘉泰三年(年)夏,南宋宁宗又启用了六十四岁的辛弃疾。之所以用这个“又”字,是我们的大词人太运气不好了,在此之前,大诗人第一次被罢官,闲居十年;第二次罢官,又闲居八年,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八年呀!

这次他是以朝请大夫集英殿修撰,任职绍兴府知府兼浙东安抚使。而他这次的出山,却是曾经的政敌韩侂胄保举力荐的。

此刻的韩侂胄是朝堂中的实权人物,因为要“立盖世功名,以自固”,所以想要北伐,收复失地建功立业,以巩固自己的地位,也需要像辛弃疾这样的主战派站台支持。而胸怀天下的辛弃疾,北伐收复故土一直是他人生不变的信念,他在等待一个机会,也期盼着有一个舞台,对于政敌抛来的橄榄枝,他要迫不及待的抓住,是啊,没有人能打败时间,自己毕竟是“廉颇老矣”。

在最初的阶段,为了北伐,辛弃疾与韩侂胄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。可随着辛弃疾上任镇江知府,他对用重金收集来的情报整理后,上奏朝廷暂缓用兵。“兵者,国之大事”。士兵低迷的士气,善战将领的缺乏,朝廷的心急火燎,这是战争还是儿戏?辛弃疾保持着清醒的头脑。但这与韩侂胄的目标明显有了分歧。就在辛弃疾苦苦相劝韩侂胄谨慎北伐之时,辛弃疾被连降两级,原因是辛弃疾推荐之人通直郎张某不法,坐谬举之责,返回临安思过。

春夏之交,辛弃疾与刘过,姜夔,岳柯,辛茂嘉五人重登北固亭,这篇伟大的带有浓重个人色彩的惊世之作《永遇乐.京口北固亭怀古》诞生了。

江山已历经千古,再难寻觅到孙权那样的英雄了。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,风靡一时的英雄人物却早已在风雨流逝中不复存在。斜阳照着绿树,这个看似寻常的巷陌,听说是寄奴(刘裕)曾经住过的地方。想当年,刘裕曾经率领大军北伐,气吞山河如猛虎一般。

元嘉年间刘义隆(刘裕儿子),想学当年封狼居胥建功立业,可惜因为仓促北伐战败,落荒而逃。我来到南方四十三年了,遥望中原,依然记得当年扬州路上的烽火硝烟。哪里能够回首啊,只见拓跋焘当年的行宫外,百姓在那里盲目祭祀,乌鸦在雕琢祭品。有谁能问一句:廉颇老了吗,饭量如何?

六月,韩侂胄又一纸调令,把辛弃疾发往他曾经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——隆兴府。三度罢官,召之即来,挥之则去。

辛弃疾被彻底激怒了!他在镇江的一切心血化作乌有,为什么做一个真正做事的“归正人”竟这么难?“郑贾正应求死鼠,叶公岂是好真龙”,永远是从古到今的现象。高卧临安的那位韩相公,北伐不过是他自娱自乐的一场秀,他就是玩弄权术的一个小人,自己被他的假北伐骗了!

北伐还是失败了。

年9月10日夜,心有遗憾的辛弃疾大喊三声“杀贼,杀贼,杀贼”,喊完阖然长逝。

铅山州南十五里的阳原山,辛弃疾带着中原未收复的遗憾,常卧一抔新土。陆游在诗中哀悼:“君看幼安气如虎,一病遽已归荒墟”。

辛弃疾的诗词大都在评论国事,他的词作也大都是他的抱负。他精通兵法,知道战争不是儿戏,希望韩侂胄不要草率行事,可也由此被一贬再贬。所谓世态炎凉,一个人纵有天纵奇才,也逃离不出自己生存的生态体系,说什么与天斗,与地斗,说什么其乐无穷,恐怕也只是游戏制定者的自嘲罢了吧。

我更喜欢他的一句词,“把酒长亭说,看渊明、风流酷似,卧龙诸葛。何处飞来林间鹊,蹙眉松梢微雪。要破帽多添华发。残山剩水无态度,被疏梅料理成风月。两三雁,也萧瑟”。好一句“残山剩水无态度”。在别人的故事里,我们的态度有又如何?谁又在乎过我你的态度?从古到今,历史总是在惊人的重演着。

读史可以明志,史在书中,史也在诗词中,让我们通过诗词看历史,事无两样人心别。

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味甘终易坏,岁晚还知,君子之交淡如水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,孙仲谋处。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linanzx.com/lasxw/13846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